台南府城除了主城四大門四小門之外,尚有外城共六小門。
東三門:永康、東郭、仁和
西三門:拱乾、兌悅、奠坤
第一集羊仔介紹了主城,第二集就來介紹外城的六小門…
<上面是2015年透過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中心所重新定位的地圖>
自古建城之城門走向皆依付風水之說,而府城之龍脈從大崗山來,沿東門路入府城,所以東門城朝向東南方,龍脈之地其路較平,因此製糖所多建在此地上,為了保護製糖所,便在東門外築一外城來保護相關建設,外城原為種植刺竹所置,後方改建磚城。
東三門
以下可以先參考一下1904年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:
再參考一下1875年清末台灣府城街道圖,與日治時期所繪的地圖差異不大。再透過疊圖的方式與現今地圖比對,就大致可以知道正確的範圍。
下面就是疊圖的方式,雖然比對上不是很精準,但差異上並不大,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。
永康門:對照現址,應在勝利國小旁,勝利路12巷的巷口,其後方的勝利路12巷內有一外城地基。
此處看來並不起眼,但仔細觀之,不甚突兀!為何路旁牆邊特留此一地基?以常理來說並不合理,細看之,因是古城的遺跡,此處為古外小門永康門旁的城牆地基。
外城古壁:東門路二段161巷,天主教堂之後門有一古壁。
這就難找了,在天主教堂後方,看似假山的地方,依資料所示,此應是東郭門附近的城壁。
後註:但此處古壁在比對「1904年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」與「1875年清末台灣府城街道圖」,該處並不在範圍之中,因此此處應非府城外牆城壁。
東郭門:應位於林森路與東門路二段的路口附近。
下圖為東郭門舊照:
巽方砲台:又稱「銃樓」,唯一僅存的內陸砲台,但現已為修禪院的財產,因此在樓牌「巽方靖鎮」下方又掛上「修禪院」的院牌。
巽方砲台地址:台南市東區光華街10號 – 修禪院內。
仁和門:屬東便門,在大東門與小南門之間(靠近大東門),此門是為了方便糖品的運輸而開的小門,因通往仁和里而得名,其址應在東門路一段212巷與府東街路口附近。
註:下圖取自Google街景。
西三門
府城土城完工後,由於曾文溪改道造成大西門外之台江內海漸成陸地,因此清朝在西元1835年也就是道光15年在大西門外,再度建設三座外城門與城墎,而此三門皆以八卦方位命名之,以西北為乾,稱拱乾門;以西為為兌悅門;以西南為奠坤門。但此三門僅餘兌悅門尚存。
若說此三門是甕城感覺又太大甕了一點…哈!
以下可以先參考一下1898年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:
上圖可以明顯看到主城牆的位置,但西外城就不是很明顯,只能大約知道可能的位置。
拱乾門:約在小北門之西南側,公園北路,民德國中西南方附近。從1904年日治台灣堡圖中,沒辦法很清楚知道位置。
以下再從更早1895年日治時期的地圖來看,應該就找的到拱乾門了。
兌悅門:現存於文賢路與信義街的路口,是府城唯一仍在使用中的城門。
兌悅門小故事-當年之兌悅門因為其半圓形的門看像似弓,而城門路又鋪著石板為石板路,其狀如矢。而以其弓架此矢正向安平港,後置一石獅爺用以坐鎮避邪,因此在兌悅門後方才會有此一可愛的石獅爺。
奠坤門:約在小西門之西南側,西門路與海安路之間。有一說是在大德街與大勇街的交會處,但羊仔在比對日治時期的地圖後,應可能是在西門路一段743巷靠近715巷交會一帶,兩點差距約50公尺。必竟這個門很早之前就被日本拆除,很難在舊有的地圖上發現,因此不容易確認地點。
<2018/05/31補記>
今天羊仔中午走了一躺奠坤門大約的位置,拍照做個記錄,相關位置如下圖:
第一個拍照點
這裡是小西門原址對面青草店旁的巷子口,進來後有兩條叉路,左邊這條就是往奠坤門的。
第二個拍照點
進來之後又會遇上第二個叉路,鏡頭的右邊沒拍到的是另一條路,這是左邊通往奠坤門的小路。
第三個拍照點
左邊是進來的路,右邊是往奠坤門的路。
第四個拍照點
這裡應該就是奠坤門大約的位置,已經看不出來有任何遺跡,只餘羊腸小巷徑。
更多的照片都在:http://photo.openluck.net